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武威市壮大富民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信息发布者:金忠寿
    2017-04-09 21:20:54    来源:古浪政府网   转载

    古浪县西靖镇圆梦新村移民朱花南积极发展富民产业,2014年建起两座日光温室种植茄子,年收入2万多元。初春时节,朱花南的日光温室里满目葱茏,一茬一茬的茄子开始采摘上市,朱花南的脸上笑开了花。
      近年来,针对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繁重的实际,我市把壮大富民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发展“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促进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我市把发展主体生产模式作为减贫致富的主渠道,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引领、项目扶持、政策引导、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方位落实主体生产模式各项提质增效措施,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综合效益。2016年,全市贫困村和移民安置点新建设施农牧业2.21万亩,其中贫困村1.25万亩,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0.96万亩;贫困村新建特色林果业1.24万亩;落实日光温室和规模养殖示范基地20个。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源。我市把产业培育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致富“造血”功能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贫困村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加大产业培育,扶持贫困村发展甜高粱、中药材、优质小杂粮、旱作马铃薯、沙产业、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形成一定规模效应。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品,指导旅游扶贫重点村培育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大针织品、沙绣、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土特产品的加工、生产和营销力度,持续增加贫困农民收入。2016年推广种植甜高粱6.16万亩,发展中药材种植2.89万亩。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4个、乡镇服务站48个、村级服务点333个。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基础设施项目3个,编制实施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5个。成立市级科技服务专家团4个,建立市、县、乡、村网格化培训服务机制,培育科技示范户650户。开展精准扶贫“双联双带”活动,选派71名科技人员联系“下山入川”移民区开展科技精准扶贫。
      凉州区西营镇碑林村村民张红生靠“双业”贷款搭起了400多平方米的暖棚发展养殖,201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施,让遇到资金瓶颈发展缓慢的张红生再次看到了希望。他借助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把养殖暖棚发展到了1200多平方米,养殖繁育母牛5头、羊100多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让贫困户看到了实现脱贫致富的希望。”张红生说。我市抢抓精准扶贫资金投放的重大机遇,用足用好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加快推进富民产业培育步伐。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自2015年7月启动发放以来,至2016年12月底,已发放到位32.76亿元、6.55万户,有效撬动了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夯实精准脱贫基础。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及动态,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加强与省上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重点从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甜高粱新兴产业培育、粮改饲、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合作社、新能源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争取扶持项目和资金,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有产出就得有加工、有经营、有市场、有销路。我市充分发挥富民产业的“造血”功能,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推进贫困片区现代营销,培育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坚持向贫困片区、贫困村倾斜支持,加大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和冷链仓储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农超对接直销。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监管力度,引导贫困片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出口企业引进培育,辐射带动贫困片区发展出口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打造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出口农产品品牌,提升武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拓宽信息采集面,做好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为贫困片区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我市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倾斜扶持培育贫困片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业企业,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动员贫困村能人大户牵头兴办合作社,广泛动员和组织贫困户加入,尽快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每个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让能人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加大贫困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增加贫困村培育对象人数,使贫困村新型职业农民比例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户,新培育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实现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