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上潘家庄村人物故事三篇

    信息发布者:金忠寿
    2017-04-09 21:07:29   转载

    遗孀林氏的道德坚守

      “南宋陈堂前,荣立节孝牌。公婆得赡养,教子成人才。”这是《中华孝德故事》中四十八孝中南宋“陈堂前代夫孝亲教子”的故事。

      而在上潘家庄村,也同样有一出感人的孝德故事。曲硕善,上潘家庄村人,十八岁娶林家村林广彭之女为妻。林氏二十二岁生一子,二十三岁硕善暴病而死。公婆长年卧病在床,小叔子(丈夫之弟)年仅十多岁。

      家境困苦,度日如年。曾有人劝她,“如今世道变了,不比那旧社会,何不趁着年轻再找个好人家?”

      林氏微笑摇头,沉默不语。她知道,她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她一走这个家就垮了,她为心不忍呀!

      久病床前更显媳孝贤。公婆失去儿子,痛苦万分,林氏安慰婆婆道,“娘,只要有我在,你就不会饿着,你就别胡思乱想了,开心活着就好!”她非但没有改嫁,且伺候公婆无微不至,乡里无人不赞。公婆死后,她又一手料理丧事,服丧三年,逢年过节都郑重地祭奠一番,以表念念之情,真是慎终追远,孝道尽矣。抚养小叔子和儿子,也并虽简单之事。一日三餐,料理家务,供养上学……时光如梭,不觉两个孩子都相继成人、娶妻生子。

      林氏代夫孝亲教子,前后四十余年,历尽千辛万苦,其情至真,其孝至纯,高山仰止,日月可鉴。

      这真是:

      硕善鸿福娶林氏,英年早逝遗孀妻。

      千钧重担只肩挑,孝老育幼半世纪。

      (据牟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卷八《高陵镇志》1986年版第214页,内容有增改。)

      家父报国捐身躯 仨子从戎续先志

      曲多山(1898年-1959年),曾用名曲绵竹,上潘家庄村人,上潘家庄村早期共产党员之一。

      1936年局部抗战时期,村党小组开展革命斗争,发动群众夺了反动乡长的权,推举曲多山为乡长。他紧密配合党小组,开展革命工作。解放后,他仍任上潘家庄乡乡长。1958年春小乡并大乡,上潘家庄乡合并于高陵乡,曲多山任副乡长。在大跃进高潮期间,曲多山奔波在第一线上,日夜操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曲多山受党教育多年,他深知革命的胜利需要前赴后继。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他将年仅十六岁的长子曲鑽亭交给了党,入伍到了胶东军区三团。1938年2月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占领烟台,5日,日军占领牟平城。1942年又将次子曲延明送到牟平县三区区中队;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紧要关头,他又送第三子曲延文(时年17岁)参军,到了华野十三纵队。

      三个儿子秉承父亲遗志,在各自岗位上成绩卓越。长子曲鑽亭,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被授为上校,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十分部部长,大校军衔;次子曲延明,新中国诞生后,转到军事院校任党委书记兼(院)校长,国家政府十三级干部;三子曲延文,战斗中英勇善战,屡建功勋,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中校,后晋升为上校。这真是:

      多山抗日擎大旗,鞠躬尽瘁献身躯。

      送儿三人上前线,皆建功勋报梓里。

      古稀翁妪抚养革命烈士遗孤

      年逾古稀的曲荣熙和老伴王氏抚育革命烈士遗孤的故事,在上潘家庄及周边乡里早已家喻户晓。

      1947年1月,在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牟平县委在本镇祝家疃村召开蛟山、檠山、岿山、碏垛四区干部、积极分子、劳动模范等四千人的“爬山头,挡大门”、“反蒋保田,参军支前”誓师大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加、支前热潮。

      曲荣熙和老伴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二十一岁年富力强的儿子曲庆贺交给了党和政府,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任战士,后在胶东战役中为国捐躯。

      曲庆贺牺牲的通知书下达到上潘家庄村党支部,支部考虑到年逾古稀的二老和生产时间不久的儿媳承受不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所以就把曲庆贺牺牲的消息封锁起来。曲庆贺参军时,其妻初月娥已怀孕,他并不知道此事。1948年2月初月娥生下一男孩,曲荣熙和老伴高兴极了,因他们期盼天下太平,人民丰衣足食,所以给孙儿取乳名“太平”,大名绵丰。

      曲庆贺牺牲后近两年,关于他牺牲的传说在村里越来越多,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村支部见时机成熟,便派人到荣熙公家,把庆贺牺牲之事告诉了两位老人及其家属,并做了安抚工作。

      烈士之妻初月娥闻知丈夫牺牲的噩耗,犹如五雷轰项,因过度悲伤和哀思,加之1948年灾荒(1947年秋,国民党军两次扫荡我镇、我村。其中第一次是在农历八月二十日,李弥率国民党第八军二十四师三旅三千余人扫荡我镇、我村。第二次是在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国民党二十五师直属二四七团三千余人扫荡我镇、我村。造成秋作物未能收获,都冻坏在山里。大多数农户小麦未种,造成四八年的大饥荒。),身患重疾,1950年与世长辞,撇下了不足三岁的儿子绵丰。抚养烈士遗孤的重担便落到了荣熙公和老伴的肩上。

      绵丰在两位老人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到上常年龄时,两位老人送其上学,小学毕业考入距家二十五里的牟平第二中学(水道中学)。由于经济拮据,自带干粮上学,两位老人糠菜代粮,省吃俭用,确保绵丰读书的费用和口粮。所谓的干粮有二:一是煮熟的薯干,二是“三混饼子”,即二分之一的地瓜面,十分之一的玉米面,余下的是野菜和蔬菜做成的饼子。

      1962年83岁的荣熙公老伴王氏病逝,抚养烈士遗孤的重任落在荣熙公一个人的身上。绵丰争气,在校品学兼优,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考入牟平一中。1965年83岁高龄的荣熙老人去世了。在党的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下,绵丰高中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1969年下半年他响应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放弃了工人岗位和城市生活,毅然回到了家乡,投身到建设农村的大潮之中。后来党和政府调他到牟平县水泥厂当工人。自此,他先后在牟平县水泥厂任工人、班长、车间主任、副厂长;牟平县建筑村料厂任厂长,牟平县石墨矿任矿长、牟平县水泥制品厂书记等职,为我县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