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他“劝”学生去死,被人叫做“疯子”,被90岁老奶奶怒扇耳光!

    信息发布者:金忠寿
    2017-09-02 08:56:14    来源:猫眼看人   转载

    “劝”学生去死,

     

    被人叫做“疯子”,

     

    90岁老奶奶怒扇耳光!

     

    这个中国记者、中国老师,

     

    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他,就是张大诺

     

    在介绍他之前,

     

    不得不先提一个人: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正是他所著的《西行漫记》一书,

     

    让红军长征的壮举传遍并震撼了世界,

     

    他还极力促成国共两党共同抗日,

     

    积极和帮助中国爱国者,

     

    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几乎用一生帮助中美两国人民,

     

    寻找和平友好的道路。

     

    1972年,

     

    中国人民永远的朋友,

     

    埃德加·斯诺,告别了这个世界……

     

    斯诺走了,可也是这一年,

     

    一个渴望继承斯诺精神的中国小男孩,

     

    在黑龙江诞生了!

    为纪念斯诺,

     

    母亲为他取名为:张大诺。

     

    从小,他就经常听母亲,

     

    讲述斯诺的故事,

     

    因此他自幼便立志:

     

    当一名像斯诺一样的记者。

     

    高考时,他报考了4所学校,

     

    每所学校的志愿都是新闻专业,

     

    但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如愿,

     

    而是进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直到大学毕业后,

     

    他来到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才终于实现梦想,成为了一名记者。

     

    但他这位记者,

     

    却十分地与众不同。

     

    他在家乡黑龙江做报纸记者,

     

    不爱其他记者都关注的时事热点新闻头条,

     

    而是专喜报道边缘弱势群体,

     

    渴望能像斯诺一样,

     

    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

     

    上世纪90年代初,公益还不普及,

     

    很多记者觉得做公益新闻不叫做新闻,

     

    是可有可无的报道,

     

    可他却偏偏喜欢做这类的报道。

    1995年,他干脆加入志愿者协会,

     

    开始半工作半公益的状态。

     

     1996年,

     

    他在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工作时,

     

    看到了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

     

    当他打开信一看,吓了一跳,

     

    信的内容竟是一封遗书,

     

    是一个叫张云成的男孩写的,

     

    他仅仅只有18岁,

     

    信中张云成说:他是肌肉萎缩,

     

    蚊子叮在身上,自己却不能动,

     

    只能让家人把它赶走,

     

    有一次家中没有人,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一杯滚烫的热水从炕上滚下来,

     

    又眼睁睁地看着水滚过自己的双腿。

     

    轮椅上的张云成

     

    张云成很想立刻自杀,

     

    告别这个让他绝望的世界,

     

    可他又想写本书,当个作家,

     

    这是他此生唯一的梦想,

     

    他就这样一天天地,

     

    在生与死之间,和自己拔河。

     

    张大诺看到这样一封信后,

     

    没有把信随便一扔,而是想:

     

    “这是一条生命啊!”

     

    他立即给张云成回信:

     

    我是中文系毕业的,

     

    现在做记者,

     

    我可以来指导你写一本书,

     

    请一定活下去。

     

    当时的他也没想太多,

     

    能让人家多活一天是一天。

     

    很快,第二封信来了:

     

    其实,我一天学也没上过,

     

    汉语拼音也是跟我哥学的,

     

    我只是会写几个字而已。

     

    他立刻回信:

     

    没关系,我来指导你写,

     

    将来会出书的,

     

    你就奔着梦想,不要死。

     

    然而他却迟迟收不到第三封信,

     

    张云成消失了整整一个月。


    后来他才知道,

     

    张云成以为遇上了个骗子:

     

    免费收我做学生,他不是传销吧?

     

    可张云成头都想大了,

     

    也想不出自己家还有什么能被骗的,

     

    就决定,干脆就相信一下吧。

     

    教一个没上过学的人写书,

     

    这听起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他却“疯狂”地去做了。

    张云成在清华大学门口

     

    在之后的六年时间里,

     

    因为张云成家里很穷没有电话,

     

    他只能通过信件来进行指导。

     

    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希望:

     

    如果张云成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

     

    是倒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

     

    而张云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明明没力气,

     

    却还能用两个手指头,

     

    夹着一支笔平行挪动手腕来写字,

     

    一个冬天打了一百多个吊瓶,

     

    他的写作却从来没停过。

     

    慢慢地,他发现,

     

    张云成写的东西非常令人感动,

     

    比如有一次,张云成为了,

     

    把跑进屋子里的鸡赶走,

     

    自己蹭蹭蹭,蹭了到地上,

     

    这时他已经没有力气爬上炕了,

     

    就借助一个凳子,不行;

     

    踩着一个塑料盆,也不行;

     

    又找了一个钢塑料盆,

     

    终于垫着脚蹭了上去。

     

    这个过程花了两个小时,

     

    当他坐在炕上时,他喊了一句:

     

    “我征服了整个世界。”

     

    原来在张云成的生命里,

     

    有那么多励志的东西。

    2003年,在他的帮助下,

     

    张云成成功出版了,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这是中国第一本肌无力人出版的书,

     

    这本书的出版使中国,

     

    十万肌无力人群一下子浮出了水面,

     

    也让这群人从此有了精神支柱。

     

    甚至很多相似的肌无力患者,

     

    因为这本书放弃了轻生念头。

     

    马云曾亲自为这本书作序,

     

    贝克汉姆读了这本书以后,

     

    主动给张云成寄来了自己签名的球衣,

     

    还对张云成说:我们都被某种,

     

    难以挣脱的“锁链”禁锢着,

     

    但没有人能够禁止向往;

     

    让我们一起想象自由行走,

     

    哪怕只有三天!

     

    后来张云成还获得了,

     

    “中国青年年度励志人物”奖,

     

    和他一起领奖的是杨利伟、姚明和夏雨。

     

    一开始只是想帮张云成完成心愿,

     

    没想到竟能影响这么多的人,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意识到,

     

    原来一本残疾人的书是可以救命的!

     

    而中国却没有很多这样的书,

     

    八千多万残疾人就三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迪姐姐的故事》。

     

    他开始大胆设想,

     

    为什么不是每个残疾领域,

     

    都有这么一本书呢?

     

    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

     

    假设他在中国每个残疾领域,

     

    都找到一个像张云成这样的人,

     

    并把他们所有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过程,

     

    用这样的文字书籍形式记录下来,

     

    那么中国所有残疾人不都能够备受鼓舞吗?

     

    2004那一年,他被聘为,

     

    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和爱人一起来到了北京。

     

    他工作之外开始寻找帮助像张云成一样,

     

    “文学梦”的残疾青年,

     

    渐渐地,找上门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肌无力的、脑瘫的、

     

    类风湿瘫痪、聋哑、弱视……

     

    他们所患病症不同,

     

    却都“尝尽痛苦,淬炼重生”,

     

    能给其他残疾人一生的安慰和扶持,

     

    他们虽然身体有残疾,

     

    却都各自有着丰富的故事,

     

    他们一样渴盼爱情,

     

    有着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

     

    但是他们都是小学水平,

     

    没一点写作基础,

     

    找残疾人写书,

     

    很多人甚至残疾人家属都觉得他疯了,

     

    很多人对他的学生说,

     

    那个老师疯了,你们也都是傻子,

     

    出书? 你小学毕业了吗 ?

     

    他被许多人称为疯子,

     

    有人说:张大诺,你做着一件,

     

    可能全世界都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因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一个人,

     

    来指导这么一帮人去写书。

     

    别人给他的评价是:

     

    有一个疯子领了40个傻子。

     

    而他毫不在意,仍然坚定的走着,

     

    他从辅导1个人,再到40个人,

     

    其中过程不止是艰难了一点点,

     

    为了与学生们随时保持联系,

     

    3部手机1部小灵通一起开机,

     

    根本不敢计算花掉了多少长途电话费,

     

    为了这个宏大的公益工程,

     

    他自己常常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

     

    一个叫小东的男孩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

     

    第一次就给他发来一条短信:

     

    “老师!我!!特别!!!想你!!!!”

     

    他问:

     

    “谁告诉你叹号要这样用的?”

     

    小东说是字典上学的,

     

    字典上说,叹号表示惊喜和惊叹。

     

    于是他这样教小东,

     

    “读这本书,只管读,不要停……

     

    是不是憋得慌?想喘气的地方就用逗号!

     

    小东住的地方特别偏远,

     

    通电话信号经常不好,

     

    有时一分钟能断十几次。

     

    有一次,小东写了一篇,

     

    1000多字的文章,

     

    但因为信号不好,每次都发不出来,

     

    最后小东居然用七个小时,

     

    写了七遍,就是通过这样的意志力,

     

    他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告别藏在衣服下的自己》。

     

    有一个脑瘫的小女孩,

     

    她比他想象的要困难,甚至恐怖,

     

    她说不清楚话,手也是变形的,

     

    用脚尖走路,对这个女孩来讲,

     

    最打击的一件事是她一个,

     

    同样脑瘫的高中同学跳井自杀了,

     

    之后她也有了轻生的念头。

     

    如何让一个想轻生的女孩活着?

     

    很多人的办法,

     

    肯定都是千方百计安慰、劝说。

     

    可他的办法却令人震惊。

     

    每天早上六点,

     

    他都会给她打电话问她死没死。

     

    第一天,

     

    张大诺:你死没死?

     

    女孩:快了,马上就要自杀了。

     

    张大诺:行,那你好好考虑1个小时。

     

    第二天,

     

    张大诺:我现在是和人说话,

     

    还是和鬼说话呢?

     

    女孩:人不人鬼不鬼。

     

    张大诺:我不劝你,你好好考虑1个小时。

     

    第三天,

     

    张大诺:你到底死不死?

     

    女孩:哪有老师盼着学生死的?

     

    张大诺:你挺烦人的。

     

    你告诉我你要死,可我又不能不管你。

     

    女孩:……我再想想吧。

     

    电话打到第二十多天的时候,

     

    张大诺:你死吗?

     

    女孩:老师我求你了,

     

    我哀求你不要问我死不死了,

     

    不要再让我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

     

    我脑子都炸了,

     

    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只想写点东西。

     

    最后,小女孩写的,

     

    《云上的奶奶》出版了,

     

    之后她还参加了第九届,

     

    全国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

     

    因为他,一条本要死去的生命活了。

     

    还有一个叫刘大铭的学生,

     

    得了脆骨症,动了十几次手术,

     

    但他苦学英语,15岁就能做英语演讲了。

     

    他指导了刘大铭4年,

     

    帮助他完成了《命运之上》一书,

     

    书出版后,刘大铭重拾信心,

     

    决定考清华大学,

     

    可他突然之间病了八个月,

     

    考试差了几分没能考上清华。

     

    但刘大铭没有气馁,对他说:

     

    老师,我清华上不去了,

     

    我只能报考剑桥大学了。

     

    后来,他真的被剑桥大学录取了,

     

    最后,因为他当时才上高三,

     

    所以后来去了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

     

    他的学生年龄最大的40多岁,

     

    最小的才十五六岁。

     

    2003年到2014年,

     

    他带的40个学生都各自完成了,

     

    一部个人的励志自传,

     

    总量有500多万字,

     

    这是他一个人,二十年的公益工程,

     

    这些书最终都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了,

     

    光人民出版社就出版了十二本。

     

    他说:之所以出书,目的就是,

     

    想让所有的残疾孩子,

     

    都有一本相伴一生,温暖一生的书,

     

    让书中的勇士告诉他们,

     

    孩子,你们的痛苦我都懂,

     

    你们的磨难我都经历过。

     

    同时,他更想让残疾人知道,

     

    他们同样拥有尊严、力量,

     

    同样可以欢乐,幸福,追逐梦想。

     

    36岁那年,

     

    他是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那时他实在有些扛不住了,

     

    因为指导残疾人写书已经够“奇葩”,

     

    可他还在同时做着一件更疯狂的事:

     

    他还是一个临终关怀志愿者,

     

    那时除了本职工作和指导学生写书,

     

    很长一段时间里,

     

    他每天早上6点从家出发,

     

    赶往北京松堂医院去关怀照顾临终老人,

     

    然后再拐到宣武门上班,

     

    下班后去肿瘤医院关怀癌症患者,

     

    晚上回家接着指导学生写作,疲累不堪。

     

    怎么办?他很纠结,

     

    而妻子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

     

    新闻记者里多你一个不多,

     

    少你一个不少,

     

    但临终关怀和指导学生写书这两块,

     

    没有什么人做,

     

    多你一个就能温暖一批人,

     

    你专心去做吧,我来赚钱。

     

    妻子的理解和支持给了他无尽的力量,

     

    他毅然辞去新华社,

     

    《国际先驱导报》编辑、记者的职务,

     

    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公益事业中去,

     

    彻底成为了公益路上的“专属记者”。

     

    除了帮助残疾人写书出书,

     

    在临终关怀这个,

     

    一般人都不敢坚持的公益领域,

     

    他一做就是14年。

     

    早在2003年,

     

    他就开始关注临终关怀,

     

    大部分志愿者都不愿意做这件事,

     

    因为这些临终病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纪,

     

    有的脾气暴躁,有的糊里糊涂,

     

    跟这样一群老人在一起就是浪费时间,

     

    可他却不这样想。

     

    他每天都会跑到医院陪老人们聊天,

     

    老人们经常会像复读机一样,

     

    一遍遍地重复着说过的话,

     

    他却始终保持耐心的听下去。

     

    有一个老奶奶只会说三句话:

     

    “你多大了”,

     

    “你头发真黑”,

     

    “你牙齿真白”。

     

    所以,他跟这位老奶奶的对话是这样的:

     

    张大诺:“你多大了?”

     

    老奶奶:“我三十多了,你多大了呀?”

     

    张大诺:“我也三十多了,你牙齿真白!”

     

    老奶奶:“你牙齿真白!”

     

    这样令人崩溃的枯燥对话,

     

    他却始终认真地一遍遍回答,

     

    突然有一天,

     

    老奶奶竟然对他说出了第四句话:

     

    “中午,我给你做饭吃”

     

    有一个会讲俄语的奶奶,

     

    他就亲切地叫她俄语奶奶,

     

    那一天,是他第五次去看俄语奶奶,

     

    一进病房,俄语奶奶还在睡觉,

     

    他刚在床边站定,奶奶就睁开了眼,

     

    看见张大诺,她一愣,

     

    然后突然伸出手,打了他一巴掌,

     

    像孩子一样哭着向他抱怨:

     

    “你,你怎么才来啊!”

     

    奶奶指着窗外的过街天桥说:

     

    “我就瞅那里,下雨了你不会来,

     

    不下雨你就会来,

     

    一不下雨我就瞅那里,但没有看见你。

     

    奶奶擦着泪,他也湿了眼角……

     

    一个连自己年龄,

     

    都忘记的老人竟然会记得他,

     

    他默默地下定决心:

     

    我会一直关心这个老人,直到她离开世界。

     

    有位九十多岁的郝奶奶,

     

    她病的很重了,

     

    她也预感到自己要走了。

     

    但他仍一次次对郝奶奶说着:

     

    “奶奶,你会好的,

     

    等到春暖花开了,你就好了”。

     

    为了让她高兴,他和她一起,

     

    计算着春节还有多少天,

     

    甚至还和奶奶一起憧憬着,

     

    她以后一百岁了应该怎样庆祝。

     

    后来当他再来时,

     

    奶奶已经沉沉地睡着了,他没有惊醒她,

     

    但第二天再来时发现奶奶的床空着,

     

    她已经走了……

     

    他在奶奶床前站了好一会,

     

    要走时,护工喊住了他,

     

    对他说了一句话:

     

    那天,郝奶奶知道你来过了。

     

    一句话让他鼻子发酸,

     

    霎时,他便泪流满面……

     

    几年过去,许多老人都离开了,

     

    为了记住这段珍贵的日子,

     

    他提笔写下了陪伴他们的点点滴滴,

     

    2014年,

     

    《她们知道我来过》正式出版,

     

    这也是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2014年,该书成为,

     

    “中国好书”的三十本书之一,

     

    并且是唯一入选的公益类书籍。

     

    在他的笔下,

     

    每一位老人都是鲜活生动、

     

    可爱又充满个性的,

     

    他们展现着生命最原始的模样。

     

    他说:

     

    生命最后阶段的日子,

     

    对老人来说,注定会流失掉,

     

    而他记下这一切,只为了让人明白,

     

    老人是有生命的,

     

    有生命,就该留下痕迹。

     

    这些高龄老人,是世上的宝贝。

     

    他们就是我们自己,

     

    他们就是在替我们生活,

     

    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自己的未来。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让他们幸福的方法,

     

    以后就会有人同样用这些方法,

     

    让我们自己老了也能获得幸福。

     

    很多人问他幸福是什么?

     

    他回答:比如我每天,

     

    从银行取出五万块钱,必须当天花了,

     

    这种日子如此重复三个月或者半年,

     

    我真的就不能习惯过别的日子了,

     

    而做公益的感觉就是每天,

     

    从内心“快乐和幸福的银行”里。

     

    天天取钱,天天花掉。

     

    他还经常跟朋友分享一句话:

     

    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

     

    现在有两类人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类人就是率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第二类人就是率先幸福起来的那批人,

     

    我们现在至少可以,

     

    先做率先幸福起来的那批人。

     

    他说:一步步迈向宏大公益工程,

     

    当你登上最后台阶,

     

    那一刻的感受就和马云在纽交所敲钟一样

     

    他是位记者,却不追热点,

     

    只做弱势群体的专属记者;

     

    他从事教学,却没有教师证,

     

    更没有教师编制,但桃李遍中国;

     

    他从事写作,不写明星,

     

    更不写达官显贵,却写尽人间百态;

     

    他从事公益,关怀残疾群体,

     

    为残疾群体谱写“心灵史诗”,

     

    他从事公益,关爱高龄高危老人,

     

    为临终老人留下痕迹和尊严,

     

    这就是一个公益“疯子”创造的奇迹。

     

    如今的他,

     

    仍然驰骋在一辆幸福的列车上,

     

    那就是公益号列车,

     

    他要再写一本绝症儿童关怀手册,

     

    努力健全中国临终关怀体系,

     

    打造残疾学生公益团队,

     

    开发盲人词典……

     

    公益于他,已关乎生命。

     

    他这样凭一己之力的幸福的公益人,

     

    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致敬和点赞!

     

    视频:一个 “疯子”的公益之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